一直以來,從國小到大學的每個階段中,我們都不免俗得必須打開教育部編制的歷史課本,讀著上頭的一行行文字,來粗淺得了解蛻變之前的台灣。然而,學到得除了背書還是背書,一頁頁頁碼除了桎梏住我們判斷實情的角度外,也禁錮了我們延伸思考的能力。
歷史,我想除了用來了解外,還是用來與現今生活做連結,藉以反思,然後比較,最後做出對於現在最好的調整。
日本治台五十年,姑且不論粗淺的表面事實,在眾多資料中,在日本眾多受後人推舉的作為背後,我看見了他們的自私。
是的,日本確實為台灣開啟了邁向現代化大門,甚至引進了當時從未擁有的觀念,但,說穿了,他們也是為了自己方便治理台灣。若是真心想將台灣納入一份子也就算了,偏偏同化政策卻又隱隱含著讓人無法忽略的歧視。視臺灣為低等殖民地,剝削台灣農民,濫用台灣在地資源至一個貧乏的境界,這時,我想問:這不是自私是什麼?若將場景拉到日本本地,日本政府難道會這樣對他他們本國國民嗎?
學到日治時期的歷史時,我是樂見於日本治理台灣的,畢竟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日本的確是個非常強盛的民族,而且一板一眼的個性使他們習慣有條不紊得去完成每件事,但,我忘了,歷史長河整整流動了一百多年,這麼長的時間會改變多少人事物?日治時期的日本人根本沒有現在日本人的水準。會出現「霧社事件」的屠殺,甚至「匪徒刑罰令」這種慘忍的法律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不足為奇了。
當時台灣人的反抗,台灣民主國的成立,西來庵事件等等的發生,在我看來都是合理不過的,並不是故意袒護台灣人,只是日本初期至台的方式到後藤新平用的警察與保甲制都並未予台灣人做良好的交流甚至溝通。只是一昧得利用武力鎮壓,甚至卑鄙得利用台灣人的懼怕來做為統治的基礎。
誰不怕死?我真的很想問。我想當時的日本警察最怕得也不過就是死。怕的不是死亡本身,其實是失去。死亡會讓我們毫無選擇得拋下原本擁有的東西,家人、財富、情緒,全部都得無條件拋捨。請問這樣,究竟有誰不會怕?有牽有掛都會的。而利用這點的當時的日本政府,對我來說,毫無疑問是卑鄙的代名詞。
只是最終,過去也過去了。
帶著一點心平氣,拋捨掉不理性的情緒,公正公道得來說,日本治台期間所做的建設及治理真的是台灣邁向現代化的墊腳石;但有必要在治理的手法上做一些檢討,甚至反省的動作。
事情都有一體兩面,一件好的事情未必是出自於好的目的。對於歷史,除了藉以了解過去以外,最重要的是對比現今,找出相似相反,最契合現在的一個模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