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 ● 作者:吳濁流
- ● 出版社:新竹縣文化局
- ● 內容介紹:
亞細亞孤兒一書主要在敘述主角「胡太明」,一個出生在日據時期傳統台灣家庭的台灣人,在傳統思想與日本新思潮的衝擊之下載浮載沉。
自小接受漢文化的洗禮,並被灌輸漢學才是台灣本土的文學,胡太明理所當然得在傳統書統書院做學習。然而,迫於現實的無奈,胡太明最終也被送進了日本公學校念書,開始接觸日本新興文化。而這卻在他的心裡產生了無限的矛盾,接觸更為流行的文化後,他開始對於打小接觸的傳統文化感到陌生,與家人的相處之間也漸漸得感覺到隔閡。
在學校教書的過程中,他清楚得發現到了日本與台灣的階級分化,雖然總督府喊著「日台合一」的口號,卻在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上做出嚴重的分化。也因這樣的階級問題,而導致胡太明第一次怦然心跳的愛戀宣布隕落。這讓他越來越迷惘,越來越痛苦。
在台灣的迷惘促使胡太明想前往日本,一方面期望在那裡好好發展,另一方面希望能提高自己的身分,卻沒想到反而因赴日而得到同鄉人的歧視與鄙夷。更讓他迷惘的是,他反對著日人對台人的歧視,卻又得逃避得一聲不吭卑微得隱瞞自己是台灣人的事實,苟且得在日本生活。
在由日回台不久,為了新的生活,他去了中國。期盼在那裡可以得到回歸祖國的感受,卻發現台灣人的身分在中國仍然是被看清的。就像母貓會遺棄沾上人類氣味的小貓一樣,胡太明像被遺棄的孩子,在自己的祖國裡流浪。
在大陸結了婚,也有了孩子,卻因為與妻子想法的衝突而使他感到無助。很快得中日戰爭爆發,胡太明因台灣人的身分被迫入獄,在因緣際會下逃獄回到台灣後,卻因為曾在大陸生活過,而處處被跟蹤。
不久後,胡太明被徵召去做軍屬,因為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無法接受而病倒了,被遣送回台灣。接下來的生活,他眼見著日人對台人的嚴重剝削,及自己的哥哥積極幫助日人進行皇民化運動來虐待鄉民,這樣的無力,再加上弟弟因為強制被徵招入軍而死亡,使他的結局是徹底成為一個瘋子。
- ● 心得:
最開始,我盯著封面「亞細亞的孤兒」六個字思索著,每本書的書名必然都有他的特殊意義,但我卻怎麼樣也無法拆解,「亞細亞」與「孤兒」兩個詞彙究竟要怎麼湊在一起?而在讀完整本書後,才恍然大悟,這樣的書名再貼切不過了。主角胡太明儼然是一個流浪在亞洲的孤兒,因為日式教育的影響使他對台灣漢文化的意識漸漸薄弱;想融入日本卻又無力得發現台灣與日本再怎麼樣都有階級的分化;到了中國更黯淡得發覺,台灣人是被中國人遺棄的。
身在意識交雜的環境裡,認同模糊這樣的事情便是最棘手的問題。特別在日據皇民化時期,日本人以「日台合一」為標榜,要求台灣人改變生活模式與文化傳統,我相信若他們是真心將台灣人看成一份子,認同模糊的問題很快就會被解決。 問題在於,一方面矯情得釋出善意,另一方面卻又殘暴得對台灣人民進行剝削,要怎麼讓台人相信他們的善意是真心的?
或許因為自己不曾經歷過被殖民的經歷,所以對這樣的感受並未到很深沈,但字裡行間的矛盾與衝突還真得讓我在閱讀的當下產生一陣陣的混亂。究竟歸屬在哪裡?我禁不住想這麼問。
每個人都應該有個屬於自己的定位,一個可以接納自己的天地。無論到哪裡都得不到認同,甚至遭受唾棄、鄙夷,那樣的迷惘與痛苦又豈是這個時代年輕的我們可以承受的。遙想曾經,有那麼一群人在這樣不堪的濁留中載浮載沉,伸出手也抓不著一跟漂流木,只得跟隨著泥濘往不知哪方流,最後陳屍在一片污濁裡,那便是他們的一生。
看著看著,我開始思考著。從出生我們便對長大有所期待,對未來充滿憧憬,以為那片看似的光明會永遠瑰麗,卻在漸漸成熟後發現種種不完美。每天都有無數的社會事件在這世界上演,自小我便認為這世界是美好的,因為學校教的是社會有多美好。會有善心人士主動帶行動不便者穿越馬路,會有人去當義工,會有一家三口手牽手走在路上的畫面;沒人告訴孩子,會有殺人犯、變態,甚至在身邊就會有笑裡藏刀的偽君子。在我們殘忍得發現這些事實後,也陷入了一種矛盾,所以那些美好都是假的嗎?打開新聞,充斥著版面的詮釋「多少人死了」、「貪汙」「哪家食物有問題」,這麼多黑暗擴散著,被併吞了吧,那些幸福的部份,會不會有天也被染黑了?
另外一件我在思索的,是未來,若有那麼一天,台灣大陸真的統一了,那會不會是另一股濁流的來襲?會不會重蹈覆轍,有另外一群人也墮入了那樣的輪迴,成為認同意識混亂的一群?
留言列表